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,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
:::* 瀏覽位置:首頁 > 教養分享
  • 字級選擇
  • 大
  • 中
  • 小

教養分享


走過來時路~ 第 九 則 ~固定行為篇

  • 發佈日期:2011-10-26
  • 照片說明文字走過來時路~ 第 九 則 ~固定行為篇

    雁媽

    如果沒有固定儀式、固定行為,自閉兒就不是自閉兒,病癥也就不會那麼的彰顯。醫生說由於抽象思考與理解能力的缺陷,造成了僵化固著、重複性、或欠缺規則性行為;所有典章書冊、影音視訊總據此大量宣揚,並將此項特質與強記能力結合,多位自閉症患者被塑造為另一層次的「天才」──但事實是絕大部分的自閉兒非但不是天才,更併有多重障礙:學習障礙、情緒障礙、溝通障礙、社交障礙、智能障礙、感覺統合障礙……。

    自感覺小雁「應該是病了」始,我們將扶持他走出困境視為責無旁貸,務實地只求他能平安快樂的成長;期望在某個領域能有讓人刮目相看、驕誇群倫的表現,那是沒有問題行為的自閉兒家長的幸福與專利!

    因為接受事實,所以我把小雁的固定儀式視為特點而非缺點,不花費太多心思強力矯正;我以為變異激盪的作為是難能謀求孩子平和穩定的情緒,順勢利導方可避免激化對立。但如果小雁要求的儀式太繁複、塑造的情境太勉強時,我向來是以抽離其中的一項要素來與他談交換條件,在「同中求異」讓他不需面對太大的衝擊、且可時時接受不同的變化,積少成多、聚沙成塔的結果依然可以達成矯正的效果。多年下來小雁適應新環境、新物件、新人事的能力縱然不如旁人,但若給予稍許等待的時間,小雁總有令人憐惜稱許的表現!

    在兒心時常有孩子驀然走失的事件,當家長們慌成一團、不自覺地做最壞的聯想(因為幾乎都是無語言能力、心神茫然恍惚、無表達意願的孩子),治療師總冷靜的告訴媽媽:「順著每天來醫院的路回頭去找!」,果真從無失手──僅有一位被有心人迅速改頭換面者外;小雁走失了兩次,在偌大的台北街頭我也是據此方式尋回的。當時我便深深感覺有著固定執著行為未必全然不妥,善用此項特質作為框架幫助孩子建立標準行為模式應可事半功倍。由於孩子理解力的不足,行為若有不宜我認為毋需向孩子說理指責糾正,直接為他建立制式的行為準則、導正不合社會共通規則的行為,此端賴建立固定的行為與儀式。甚而每有新的「際遇」,我們即可預知小雁將採應對的模式,從而事前演練、或幫忙排除不利因子,並能掌握孩子的作為!

    由於坊間充盈各種描畫自閉兒固執性行為的論述,於此再毋庸著墨贅言。我們的感想是:多變、多樣化的安排雖是破除自閉兒僵化固執行為的綱領,水固然覆舟然更能載舟,反向思考,運用固執行為的重覆性卻也是幫孩子建立正確行為的捷徑!

  • 分享
*回上一頁 *到最上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