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,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
:::* 瀏覽位置:首頁 > 教養分享
  • 字級選擇
  • 大
  • 中
  • 小

教養分享


走過來時路 ~ 第 一 則~ 怪異行為篇

  • 發佈日期:2011-10-18
  • 照片說明文字走過來時路 ~ 第 一 則~ 怪異行為篇

    雁媽

    帶著小雁備極艱辛地日間留院兩年,出院的當天宋醫師對全體家長們有了極感性的一番勗勉。搭公車回家的路上,不算擁擠的車內斷續傳來陣陣熟悉的、低沉的、刻意擠壓出的笑聲;我四處搜尋,最後是那位媽媽滿臉的懊惱、羞愧、憤怒、不耐吸引了我;座旁約十一、二歲的女兒猶然一臉粲然、率性隨興,一幅毫不在乎的模樣!

    說真的,那種笑聲是我第一次聽到由小雁以外的孩子發出的,我靜心聽著感覺並不嘈雜、亦不致引人不悅!顯然媽媽希望不要引人側目、彰顯孩子的病癥,但屢勸無效後自身的負面情緒反而助燃了孩子肆意擴大、期冀改變互動行為因果的動機,孩子的怪異行逕更無法控制了!

    車過土城後乘客漸少,趁著小雁熟睡,我輕輕走向後座,隔著通道細聲向媽媽詢問:「妳的孩子和我的寶寶情況很像,請問是有什麼病嗎?」。媽媽一臉敵意、眼神飄向遠方、用最冷漠的聲音:「自閉症!」,我立刻熱情回說:「我的寶寶也是!那妳們有沒有看醫治療?」。媽媽瞬間卸下武裝和我彼此問好、詢問孩子病況、參與兒心治療的心得交換,隨即她們便下車了!

    隨後數年我有多次帶小雁搭乘公車的經驗,一如所料他也常有失控的現象,我也不得不絞盡腦汁盡力安撫。印象最深刻的,那次沒座位的我們,在不住搖晃推擠下,疲累的小雁不住發出低沉壓抑、堅持僵直的低吼聲、並以單手作成擴音筒助陣;我正試圖安撫的瞬間瞥見座間有位媽媽慌亂的雙手環抱自己的孩子,毫不掩飾恐懼與嫌惡、鄙夷與排斥,而孩子反倒只是好奇。被刺傷了的我,立即將小雁輕擁入懷,低頭笑靨柔聲問他:「小雁,你是不是看見窗外的東西很有趣?你在唱歌喔?你唱的好~棒~唷!」。受到稱許小雁轉瞬開心而笑,滿是得意的搖頭晃腦,讓人覺得就像是個豪邁開朗的陽光男孩;我以簡單口訣協助他轉移注意力並變更遊戲的模式,那吼聲也變得有節奏、有意義多了;我看見旁人皆釋懷開來,更乘勢在小雁臉上無限憐惜的輕吻!

    我們皆渴望社會能接納包容自閉兒的特殊行止,但我們若太在乎外在形象、太在乎旁人的觀感,如何能平心靜氣地引導孩子以適切的行為?如何為劣勢的孩子爭取到尊重與寬諒?每當小雁製造尷尬情境時,我總是先以寬容、欣賞的態度肯定他,再以冷靜的心緒協助他善後──前提是我對旁人的反應視若無睹;這是給自己一些支持的力量,也堅定的以肢體語言默默向周遭人宣告:這是我永遠的心肝寶貝,我有足夠能力處理這個意外!當困阻狀況發生,我選擇面對它、處理它,而不試圖虛飾它!

    我不否認事後必須獨自舔傷、不否認堅強的背後其實很脆弱,但為了孩子的尊嚴仍必須一次次戮力襄助相挺;我不願意像那位媽媽扮演的「好像對不起全世界」似的卑屈角色──我們已然這麼努力的引領著孩子,絕對對得起國家社會民族──及家庭,贏得掌聲與肯定乃是天經地義的事!感謝上帝,在孩子出院的當下,對正感惶惑的我,立即賜給這般寶貴的生命教育!
  • 分享
*回上一頁 *到最上面